叔本華認為人生的本質(zhì)就是痛苦,所以一直都被世人貼上“悲觀主義哲學家”的標簽,而他所謂的悲觀主義哲學思想?yún)s處處洋溢關(guān)注人自身的厚重現(xiàn)實情懷,教導人們?nèi)绾螐耐纯嗑秤鲋薪饷?,如何才能享有幸福的生存?/p>
叔本華在書中寫到,決定凡人命運的根本差別在于三項內(nèi)容,一是人的自身即在最廣泛意義上的健康、力量、外貌、氣質(zhì)、道德品格、精神智力及其潛在發(fā)展;二是人所擁有的身外以及財產(chǎn)和其他占有物;三是人在其他人眼中所呈現(xiàn)的樣子即人們對他的看法,可分為榮譽、地位和名聲。而人與人之間的第一項差別是大自然確定下來的,這些差別比起第二、三項的差別,對于造成人們的幸福亦或不幸福,會產(chǎn)生更加根本和徹底的影響。同時,在他看來人的內(nèi)心快樂或痛苦基本上就是人的感情、意欲和思想的產(chǎn)物。而人自身之外的所有事物,對于人的幸福都只發(fā)揮簡介的影響。每個人所生活的世界首先建立在這個人對于這個世界的理解之上。淺顯的說,正如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皮囊,每個人也同樣有自己的意識。一個人只能簡介活在自己的意識之中。因此,外在世界對他的幫助不大。
由此可知,我們的幸福在大多程度上取決于我們自身,即取決我們的個性。因為,盡管在人的一生中,外在變化不斷發(fā)生,但人的性格卻始終如一,這好比雖然有一連串的變奏,但主旋律卻維持不變的。無人能夠脫離自身個性。就如亞里士多德說的“我們能夠依靠的只是我們的本性,而不是金錢。”但在現(xiàn)實生活中,大多數(shù)情況下,人們卻只是考慮擁有的財富,或者考慮我們在他人心目中的樣子。為了所謂的財富、名譽和地位,把自己推入欲火地獄,這樣的人生該是多么的悲哀。就像前段時間網(wǎng)上傳出的那個寧在寶馬車上哭,不在自行車桑笑的女孩和那幾百萬專職的彩民等等,這種把幸福寄托在虛無縹緲的類似機遇,運氣的東西上,可見他們的幸福基礎(chǔ)是多么的脆弱。所以,無論如何我們不應(yīng)該從他人那里或者從自身之外期望太多,因為“我的擁有就在我身”,無論身在何處,我們只能在我們自身尋找或者獲得幸福。只要我們每個人充分發(fā)揮自己的所能,努力做到最好,我們就越能夠做到這一點,那我們在自己身上就能夠找到樂趣的源泉,那他也就越幸福。
人生是痛苦,人生是無聊,人生是虛無,叔本華這種揭示,只是告訴我們不斷的接近真理、真實與本質(zhì),告訴我們?nèi)松闹腔?。叔本華的悲觀主義,絕不是死亡退費的悲觀主義,它是一種哲學的悲觀主義,或者可以說是一種智慧的悲觀主義。我有時想,叔本華是一個最會尋找幸福的人,他只是將自己的幸福藏在悲觀面紗下面,讓人們不能輕易發(fā)掘。他是讓我們懂得幸福很簡單,幸福就存在于我們自身,自得其樂,知足常樂。
王 強
2016/5/12